在成人世界裡,愛告狀、愛打小報告的人,人緣往往都不好,甚至還被稱為「抓耙子」。但仔細想想,幼兒好像各個都愛打小報告,除了老師全天候和那麼多個孩子相處在一起而能有體會外,大概也只有久遠年代前,每家都有六、七個孩子時的父母能夠體會了。現在的年輕父母面對家中的獨生子女,是無「福」體會到孩子的這一個面向。

 

孩子為何愛告狀?

一、週邊陪伴孩子的大人是孩子的「依靠」

在兒童發展的研究上,我們稱之為「社會參照」(social reference);也就是說,當孩子對外來的刺激不知該做何反應時,他會轉向身邊的大人,看大人對該刺激是如何反應,再決定自己該如何做出反應。

舉例來說,母子兩人正在逛大賣場,忽然有陌生人趨近並開口搭訕,孩子會很快看向媽媽,以判定自己該如何對陌生人做出反應,是該警覺趕快離開,還是該何善以對。孩子以大人為師,所以當孩子遇到讓他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時,他的本能就是「報告大人」。

二、大人也鼓勵孩子告狀

少子化讓每個孩子都是寶,而社會的發展讓每個孩子也越來越早離開父母的視線,於是,父母不放心之餘,經常對寶貝耳提面命:「有事情要去跟老師說,知道嗎?」回到家,父母也會追問寶貝一天下來再學校發生甚麼事,萬一覺得寶貝受到委屈,心疼孩子之餘,更是加強語氣:「你怎麼沒跟老師說呢?」

三、孩子藉此得到大人的注意

先是本能的要從大人身上尋求線索或協助,後是大人一再要求,使得有些內心愛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的孩子很快就發現,透過告狀,他可以得到大人的注意;若大人又無意中肯定他的告狀行為,例如:「還好你有來跟老師說,否則老師都沒注意到!謝謝你呀!」從此以後孩子就會樂此不疲,以告狀來滿足他內心的需求。

四、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

例如:育成眼看民雄把他的毛巾弄到地上,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對民雄表達自己的不滿,於是在自己彎腰撿起來掛好之前,先衝到老師面前告狀;或者,當葳葳要郁芬幫他把碗裡的肉吃掉時,郁芬不知該答應還是不答應,就先報告老師,但看在葳葳眼裡,郁芬是去告他的狀。

 

告狀的過與不及

因此,孩子的告狀不全然是壞事,也不必一心一意要去「改正」。適時、適當的告狀有助於大人對孩子的照顧與輔導,尤其是對一整天要面對這麼多孩子的老師,重點在於師長如何回應孩子的告狀,能否在整個過程中讓孩子滿足內心需求,又從中學到處理問題的能力。

舉例來說,老師不必直接對民雄說「請把育成的毛巾撿起來掛好」或對葳葳說「葳葳,把肉吃下去」,老師可以告訴跑來告狀的育成:「你很生氣,對不對?你自己去跟民雄說『請你把我的毛巾撿起來掛好』。」或對郁芬說:「你可以自己對葳葳說『我不要幫你吃,你要自己吃,老師說:吃肉才會長肉呀!』。」這樣可以間接終止孩子告狀的行為,也直接讓孩子從中學到一些社交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當孩子有了這些能力,產生了自信後,藉由告狀來獲取大人注意的情況就會慢慢減少,也就不至於在未來成為一個討人厭的「抓耙子」了。

 

(文章來自於經國技術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 呂素美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曉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